小葡萄“串”起致富链 世界热资讯

渭南日报 记者 刘雪妮 姚二曼

产业强则经济强,产业兴则百业兴。作为临渭区的首位产业,临渭葡萄在该区种植面积已达26万亩,早中晚熟品种20多个,鲜果供应期8个月,临渭区也成为全国最大的鲜食葡萄基地、“中国葡萄之乡”,葡萄全产业链年综合产值达60亿元……


(资料图片)

这些数据背后,隐藏着一个个具体鲜活的致富故事。正是这些故事,让临渭葡萄这一富民产业在区域发展、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更加可触可感……

种好葡萄过好日子

要问葡萄产业对临渭群众意味着什么?田娜说她很有发言权,“正是这个产业,让我很快甩掉了‘穷帽子’,还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。”

田娜是故市镇南师村人,前些年因为孩子上学,家里缺乏劳动力等原因一度被认定为贫困户。每年挣的钱除了供孩子上学,基本都用来还上一年的欠账了,用她的话说就是“左口袋倒右口袋”,年年没盈余。

后来,临渭区开始大面积发展葡萄产业,田娜和丈夫也成了葡萄种植户,3亩青提一年收入3.9万元左右,日子慢慢有了起色。特别是2017年,她又栽了3亩新品种葡萄——阳光玫瑰,从此日子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。

“栽的时候抱着试一试的态度,没想到效益这么好,2018年葡萄初挂果,客商到地头一斤10块钱包园,3亩地卖了6万余元。”田娜说当时她高兴坏了,种好葡萄过好日子的信心更足了。随后,这片葡萄园收入逐年递增,从16万元、29万元增加到去年的40多万元。

说起现在的日子,田娜脸上掩饰不住喜气,“房买了车买了,娃也正式上班了,现在想买啥基本不犹豫,吃穿用度能花多少钱?”她坦言,选准一个好产业太重要了,“要不是发展了葡萄产业,我的日子肯定没有现在过得这么舒心。”

在临渭区倡导群众大力发展葡萄产业之初,同村的周金玉就紧跟政策大力种植红提、青提葡萄。2016年,他听说阳光玫瑰效益特别好,果断砍掉了自家3.5亩正在盛果期的青提葡萄树,栽上了阳光玫瑰苗子。

为了获得期望中的好收益,周金玉在葡萄生产全过程都按照科学化作务方式。在修穗疏果环节,有些村民为追求产量保留尽量多的葡萄,而他还是严格按照标准,留穗梢以上五六层花,果粒相互不挤,确保均匀受光通风。

2017年,周金玉的葡萄第一年挂果,当年卖了17.15万元。2018年,3.5亩园子收入40万元;2019年,新栽的6亩园子也开始挂果,卖葡萄实际到手88万元……2022年,他自家的加上流转侄子公司的6亩园子,当年毛收入达到99万元。“葡萄绝对是个好产业,只要肯下苦肯钻研新技术新管理方式,绝对能过上红火日子。”周金玉边忙手头的活计边笑着说。

寻找好产业长久干下去

贾斌在渭南葡萄产业园内有35亩葡萄,绝大多数都是阳光玫瑰。这几天正是葡萄管理的关键时期,他每天都会雇十几个工人干活,修穗、打顶、摘心、施肥、土壤有机质调理……每一个环节,他都紧盯着,期待今年能种出更高品质、更好口感的葡萄。

贾斌以前从事的行业和葡萄并不沾边,也挣了些钱。看着市场风云变幻,他一直在考虑转型,总想给自己找个具有潜力、持久性、有广阔提升空间的好产业长久干下去。经过多地多行业考察后,他把眼光聚焦到了葡萄产业,选择在当时刚建成的渭北葡萄产业园流转土地。

种了几年红提葡萄后,贾斌和周边群众一样也挣了一些钱。但又和普通种植户不一样,他更关注产业新动态、关注新品种引进……

2015年,阳光玫瑰这样的新品种葡萄引入。西北地区能不能种?很多专家都持否定态度。但查阅大量资料、做了详实的市场调研分析后,贾斌却有了不同看法。2017年,他毅然挖掉了大部分红提,栽上了阳光玫瑰。

为了提高产业抗风险能力,贾斌不断提升基础设施,将雨棚逐渐升级的同时,在自己流转的地里建起了两栋共6亩地的高标准大棚,同时采用生态方式养土养树,努力种市场青睐的好葡萄。

在别人卖一两元一斤的葡萄时,大胆“吃螃蟹”的贾斌一斤阳光玫瑰卖到了20多元,一亩地收入也由种红提的一万多元增加到了4~6万元。他坦言,自己种阳光玫瑰虽然收入不错,但投入比普通农户多得多,每年人工这块就是大头。“普通种植户一亩地投入六至八千元就可以了,但我这边投入最少在1.2万余元。不过,这样也能让周边来务工的群众多了些工资性收入。”

在贾斌看来,要种出既好吃又好看的高品质葡萄,品种很关键、技术很重要、品质管理更是重中之重。“市场不缺农产品,但好的农产品永远供不应求。只要制定好标准,用标准倒逼种植户规范种植行为,提高技术管理水平,完善种植设施,葡萄还是会有不错的发展前景,大家通过葡萄种植也会有不错的经济效益。”他如是说。

支持产业发展的“定海神针”

这几天,在位于下邽镇的渭南葡萄产业园阳光温室内,夏黑、早巨选、弗雷无核等早熟葡萄已陆续成熟。“我们园区葡萄品种全,每年4、5月份一直到11月份,都可以采摘品尝到最新鲜的葡萄。”产业园工作人员说道。

渭南葡萄产业园始建于2009年,是临渭区委、区政府投资建设的以推动葡萄产业持续健康发展,集示范引领、农业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。产业园管委会主任王武威告诉记者,建设在葡萄主产区的产业园,实际上就是给老百姓树立一个样板,让他们照着去做,同时也引进了许多新品种、新技术、新设施和新理念,在这里试验示范和推广,通过持续的技术输出,努力使全区的葡萄产业质量更上一个台阶。他认为,在临渭葡萄产业发展过程中,产业园起着坚定群众产业发展信心的“定海神针”作用。而在产业园的示范带动下,临渭区葡萄种植面积已达26万亩,是全国重要的鲜食葡萄生产基地。

记者在采访中发现,渭南葡萄产业园每个大棚都安装了农眼设备,工作人员可以实时了解到棚内的生长情况,包括温度、光照强度以及湿度等,为科学化管理提供依据。“我们产业园是一个建立在农业4.0时代的数字化农业园区,采用先进的物联网互联网技术,实现了智慧种植,智慧加工,智慧储运和智慧销售环节的全产业链智能化,让葡萄生产全程环境可测,生产可控,质量可溯,销售顺畅。”随行工作人员介绍道。

正是因为这些科技优势,渭南葡萄产业园逐渐成了葡萄产业发展的智慧化样板,让辖区种植户特别是种植大户逐渐成了“有文化、懂技术、善经营、会管理”的职业农民,从而带动更多群众坚定地发展现代农业,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。

在做好一产试验示范的同时,渭南葡萄产业园积极实施三产融合发展,目前,产业园“三产融合”已见其形,“生产加工销售”的一条龙产业链也日益完备,“吃、住、玩、土、特、奇、鲜”的休闲农庄服务链更促进了园区、景区、镇区的深度融合,正在向着果乡版的田园综合体目标迈进,让临渭葡萄知名度更大、附加值更高。

采访中记者了解到,临渭区目前已建成60个标准化葡萄示范园,100余家葡萄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,28家贮藏、加工、销售企业。开发出了葡萄酒、葡萄酵素、葡萄醋、葡萄干等精深加工产品;探索出了“龙头企业﹢基地﹢农户”的新型经营模式;形成了集葡萄生产、技术服务、物资供应、运输储藏、餐饮休闲、营销促销为一体的葡萄全产业链。临渭葡萄,正在让更多群众过上让人羡慕的红火日子。

关键词:

为你推荐

新股
市场
Copyright@  2015-2022 亚太证券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 沪ICP备2020036824号-11   联系邮箱: 562 66 29@qq.com